
食品供應商全攻略
前言:食品供應鏈的挑戰與風險
在全球化與高度競爭的食品產業中,供應鏈的穩定與安全已成為企業生存的核心。食品供應鏈橫跨 農場、加工廠、物流、零售端,任何一個環節的缺失,都可能導致大規模的食品安全事故。例如:
- 2014 年台灣黑心油事件,源頭來自上游供應商使用不合格油品,導致下游食品廠與零售商全面受害。
- 2022 年歐洲嬰兒奶粉沙門氏菌污染,雖然製造商本身有檢驗流程,但因供應商隱瞞關鍵資訊,最終造成大規模召回。
這些案例說明,食品安全風險往往不是發生在企業內部,而是源於供應商管理的不足。因此,食品供應商稽核(Supplier Audit)成為每一家食品企業不可或缺的工具,不僅確保法規遵循,也直接影響品牌信譽與市場競爭力。
食品供應商稽核的重要性
食品供應商稽核的核心價值,在於 確認供應商的生產環境、品質管理與食安制度是否符合要求。具體目的包括:
- 確保食品安全
稽核能檢查供應商是否落實 HACCP、ISO 22000 等食安管理制度。 - 符合法規要求
全球主要市場(如歐盟、美國、台灣)皆要求食品業者對供應鏈負責。若因供應商問題導致不合規,品牌業者同樣需要承擔責任。 - 降低召回與風險
根據統計,食品召回事件中約有 70% 與供應商缺失有關。透過定期稽核,可以大幅降低此類風險。 - 提升品牌信任
對零售商與消費者來說,企業是否嚴格把關供應商,直接影響其信任度。
👉 案例:某跨國速食連鎖品牌在引入新生菜供應商前,必須完成 GAP(良好農業規範)現場稽核,確保農場在農藥使用、水質管理上合格。這樣的嚴格流程讓品牌能維持食安紀錄,避免發生食安事件。
「二者稽核」可參考的食品國際品質標準系統
食品產業有多項國際標準與認證系統,常見的有:
- HACCP(危害分析與重要管制點)
- 著重於風險預防。
- 稽核時會檢查供應商是否有風險評估報告、關鍵管制點監控紀錄。
- ISO 22000
- 全球通用的食品安全管理標準。
- 要求企業建立從原料到消費者的完整風險控管流程。
- FSSC 22000
- 結合 ISO 22000 與 ISO/TS 22002。
- 被 GFSI(全球食品安全倡議)認可,適合出口與跨國供應鏈。
- BRCGS(品牌零售協會全球標準)
- 由英國零售商制定,強調供應商品質、合法性。
- 常見於進口零售與超市供應鏈。
- SQF(安全品質食品認證)
- 在美國市場廣泛使用。
- 強調從「農場到餐桌」的可追溯性。
👉 實例:某台灣調味料工廠為了進軍美國市場,必須通過 SQF 認證。該過程中,供應商稽核發現其香料倉庫溫控不足,最終改善後才成功取得認證。
食品供應商稽核流程
- 稽核計畫與風險評估
- 根據原料重要性(高風險如肉類、乳製品;低風險如乾燥香料)決定稽核頻率。
- 分級管理:高風險供應商每年稽核,低風險則兩至三年一次。
- 文件審查
- HACCP 計畫書
- 食品檢驗報告(農藥、重金屬、微生物)
- 產品追溯系統文件
- 訓練紀錄等
- 現場稽核
- 人員衛生:是否遵守洗手規範、佩戴口罩、無異物污染。
- 設備環境:機台清潔、無鏽蝕、無交叉污染。
- 倉儲管理:冷鏈溫度紀錄、過敏原分區。
- 原料驗收:供應商進貨檢驗制度。
- 生產追蹤追溯:是否依據程序書,如實如質記錄相關表單
- 報告與改善追蹤
- 稽核報告須列出「重大缺失、一般缺失、觀察事項」。
- 要求供應商在 7 天內回覆 CAPA(矯正與預防措施)。
- 後續追蹤需確認改善有效性。
五、食品供應商稽核的常見缺失
- 人員管理:員工未佩戴手套、戒指,導致異物風險。
- 環境清潔:加工設備鏽蝕,清潔紀錄不完整。
- 文件管理:缺少最新版本的 HACCP 文件,或無訓練紀錄。
- 倉儲物流:冷凍庫溫度異常但無警示機制。
- 法規不符:過敏原標示不完整,違反食品標示法。
👉 案例:某亞洲速食連鎖店在供應商稽核中發現冷鏈物流業者未能提供完整的溫度紀錄,導致合約被終止。此舉雖短期造成物流壓力,但有效避免潛在的食安風險。
結論
食品供應商稽核不僅是法規要求,更是企業維護品牌、確保永續經營的核心。透過系統化的供應商管理與專業的二者稽核服務,企業能有效降低食安風險,並提升市場競爭力。
👉 如果您的企業需要進行食品供應商稽核、檢驗或供應鏈管理顧問服務,歡迎聯繫振泰檢驗的專業稽核顧問團隊。我們將協助您從文件審查、現場稽核到改善追蹤,打造安全、透明且值得信賴的食品供應鏈。






